个人艺术作品
艺术感悟
朱鹏高诗词
  • 为“时代楷模”题写楹联
CCTV-1'时代楷模'楹联
艺术感悟
一群海上书画家的30年梦想与坚持
来源:解放日报 | 作者:解放日报 | 发布时间: 2014-10-10 | 260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海上书画院已坚持30年,朱鹏高觉得,能说得出的原因,就是那种纯粹,“艺术原本便是纯粹的,人也一样。就像画画,原本就出自热爱,和金钱、名誉无关。纯粹地专注于画,追求内心向往的东西,那会得到更大的幸福”。优秀文化的传播者,应同时为优秀文化的坚守者。每个领域有了正风,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希望。

一群海上书画家的30年梦想与坚持


解放日报记者 梁建刚 实习生 顾霁婵

原文链接......

■海上书画院已坚持30年,朱鹏高觉得,能说得出的原因,就是那种纯粹,“艺术原本便是纯粹的,人也一样。就像画画,原本就出自热爱,和金钱、名誉无关。纯粹地专注于画,追求内心向往的东西,那会得到更大的幸福”。优秀文化的传播者,应同时为优秀文化的坚守者。每个领域有了正风,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希望。

■艺术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载体,“画家只有在为百姓、为社会的服务中,才能真正艺尽其用,获得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”。朱鹏高说,这种接地气,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中同样重要。借助诗歌、泥塑、中国传统书画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,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具象化,单纯的文字丰富多彩地表现,能真正为老百姓接受,具有持久的生命力。

■传统文化是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一代代的积淀,是文化的“活灵魂”,以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等12个词概括而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正是传统文化精粹的代表,两者一脉相承。


    每周一例行聚会,几十位画家凑在一起,聚首谈艺、笔墨论道,乐在其中。蒋迪雯  


一位发须皆白的老者,握着一支毛笔,提手悬腕,点染皴擦,几笔之间,一幅远山飘渺的影子便朦胧地浮现了出来。

他的身后,一位中年人抱着手,默默看着;几位年轻画家站得更远些,不时轻轻低声交流几句。

屋内安静极了,只有传统镂空的木窗外,老西门热闹街市的熙熙攘攘声不时传进来。这一方灰墙黛瓦的城墙绕起的明代古建筑,犹如一座小小的城堡,将内外隔开。

今年7月,中宣部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组团队研讨会,明确指定由他们上海海上书画院与上海市华侨书画院作为主创团队。其中由中宣部发起的“时代楷模”、“最美人物”两个品牌栏目都由两院担纲。

这在全国,还是独此一家。

画派

这座小小的“城堡”叫做大境阁,向前一直追溯,甚至可追到明朝万历年间。

那时候,大境阁,又被称作关帝殿或大境关帝庙,造型别致的报厦式三层楼阁,现在还供奉着关帝像。

门外一条窄窄的、满是老上海气息的大境路,另一头连着热闹的城隍庙。而这一头,树林荫翳,黛色的古城墙与大境阁的朱色阁楼,稍不留心,很容易便错过了。

可是,无论从历史,抑或价值上说,大境阁真不是一个可以忘记与错过的地方。

它不仅是目前上海保存完好的最后一段古城墙与关帝庙遗址,更已少有人知的是,这儿堪称海派文化的发祥地,对中国近现代书画影响深远的“海上画派”,包括“海派”一词,正出于此。

坐在大境阁中,朱鹏高的眼神氤氲,“不过,当时我一听到能把画院搬到大境阁来,想也没想,就答应了。”

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,上海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城市,在社会动荡中,各地画家纷纷流寓上海,或求得安宁,或以卖画为生。

为了卖画谋生,也潜移默化地吸收上海的东西杂糅,这些画家开始取东西绘画之长,主动将传统文人山水画与民间风俗画结合,将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西方色彩融合,在传统中更加贴近现实,以求雅俗共赏。

传统文人将这群“离经叛道”者称为“海上”,这些画家干脆拿来自嘲,风格独特的“海上画派”由此而来。以开放、兼容并包为旨趣,没想竟影响了此后中国书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潮流。

此后,“海派”一词逐渐扩展到京剧、建筑、家具、作风等,以商业、开放、多元、大众、新颖和海纳百川为特色的海派文化,终一时蔚为大观。

就在这大境阁,“海上画派”中的“四杰”任伯年、吴昌硕、虚谷、蒲华中,任伯年、吴昌硕曾常年居住在此,虚谷更是终老于此。要说这里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,海派书画的创作中心,不为过……

曾经的故事之后,1996年大境阁修复完成,朱鹏高听闻便努力申请,将自己成立的民间书画团体“海上书画院”,从文庙搬到了大境阁。

“这不是很自然么?”朱鹏高反问。在他的潜意识里,1984年成立的海上书画院,唯一的目标就是传承、振兴海派书画艺术。回到大境阁,似乎就是一个表决心的声明。“每次在这里作画,好像都能感到前辈的身影,想到他们的努力与创新。”<

友情链接